网上有关“中国四大菩萨是哪四大菩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四大菩萨是哪四大菩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佛教中四大菩萨,指的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四位法力高深的菩萨。
1、文殊菩萨,又称法王子,是大智慧的象征。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项,右手持金刚宝剑(表示智能之利),能斩群魔,断一切烦恼,左手持青莲花,花上有金刚般若经卷宝,象征所具无上智慧,坐骑为一狮子(表示智能威猛)。
2、观音菩萨,又称观世音,是大慈悲的象征。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
3、普贤菩萨,象征着理德、行德,与象征着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萨相对应,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此外,毗卢遮那如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被尊称为华严三圣。
4、地藏菩萨,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佛教广为弘传。也因此被普遍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地藏菩萨在过去世中,曾经几度救出自己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并在久远劫以来就不断发愿要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尤其是地狱众生。
扩展资料
四大菩萨含义智、悲、行、愿
文殊菩萨代表聪明智慧,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法王子。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左右胁侍,世称华严三圣。应化道场为山西五台山。也叫大智菩萨。
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观音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等名。以大悲显现、拔除一切有情苦难为本愿,循声救苦,不稍停息。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上首菩萨。应化道场为浙江普陀山。也叫大悲菩萨。
普贤菩萨代表菩萨行愿,普贤菩萨又称三曼多跋陀罗,意思是具足无量行愿,示现于一切诸佛刹土。普贤菩萨应化道场为四川峨眉山。也叫大行菩萨。
地藏菩萨发大愿的象征,地藏菩萨又称地藏王菩萨。因悲愿持重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所以佛教徒常称之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应化道场为安徽九华山。也叫大愿菩萨。
四大菩萨坐骑:
文殊菩萨的坐骑是青狮——虬首仙
观音菩萨坐骑的是金毛犼——金光仙
普贤菩萨的坐骑是六牙白象——灵牙仙
地藏菩萨,像以一头形似狮子的怪兽为坐骑的,名号曰:谛听。
百度百科-四大菩萨
汉朝时代的造船航海技术如何?有没有比较出名的例子?
从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的证悟境界
初地菩萨住于欢喜
前文中提到,初地菩萨有七个征象:(一)能堪忍受,能为难事,心不退没。(二)不好诤讼。(三)身心柔软安隐。(四)说法时心得踊悦。(五)对于佛法,信心清净。(六)悲心愍念众生,给予他们救护。(七)无嗔恚心,心常乐慈行。
一个凡人若证到初地菩萨的果位,一切就发生了质变,他能在一刹那顷产生一百个化身(意生身),去一百个净土面见百佛尊;以神通力了知有住世的必要时,则以自己的功德力加持寿命,使之住寿历经百劫,色身依然不坏并广作饶益众生的事业;亦能证入前际百劫与后际百劫,即菩萨智见能入前际后际的百劫诸事;一刹那顷能入起百种三昧定;一刹那顷能震动百世界;一刹那顷体放光明能遍照百世界;以神通力一刹那间教化、成熟百有情的相续;能于一刹那顷往游百佛刹土;以胜妙的智慧力一刹那顷能正思择百种深奥法门,此亦并不是以闻思的相似智慧加以思择,而是以修悟智慧来觉受真实法味;以神通力在自身上一刹那间即能示现不同的百种身相;在每一化身的周围皆有百位弟子来庄严围绕而为眷属,此等皆非他现而是自现的诸般海会菩萨。
我们要知道,菩萨一地一地的修证境界,都是在做清净心地,开发智能的工作。一个菩萨行者为了实现心地的光明境界,而运用各种修行的方法和普渡众生的志愿做为开发圆满智能光明的前方便。修行的目的,本是在善用各种智能之行来调柔、寂静修行者的妄动之心。悲愿的理想,亦是在运用慈悲心怀来柔和、升华、宽大菩萨行者修学佛道前的凡夫狭窄胸襟。如果一个修行者的心地在行与愿相互递进的修持过程中,愈来愈柔软、愈谦下、愈随顺、愈不浊、愈纯善、愈润泽、愈寂静、愈不动、愈广大、愈坚固、愈明盛、愈清净、愈平等、愈无相……,则其智能证量越超越、越深广、越无边、越圆满、越究竟、越不可思议。也就是金刚经所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二地菩萨以十善业自利、利他
当初地菩萨的光明心地渐渐在大慈悲心、大愿力、大福德、大舍心……的洗礼下显露无遗时,便逐渐脱离欲界尘境的染着,成就清净的离欲梵行,戒行具足,进入二地菩萨修行的领域。
经上说,一切佛法的修学,皆是以十善业做为学佛的基础,一个修行者,如果十善业受学得法,则逐步清净身心,首先超出欲界垢染,想要进一层发心修学声闻、独觉、菩萨二乘圣者的出世修行境界,也就不困难了。二地菩萨为了更加坚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悲愿,继续以十善业自利、利他,使得原本清净光明的心地,更加正直、柔软、纯善、不杂、调伏、寂静、广大……。又深知十不善业,令众生堕落三涂恶道,受苦无穷,因此对于沉沦生死苦海的可怜众生,再度地发出了利益心、安乐心、慈悲心、怜愍心、摄受心、守护心、教化心……:心心念念希望以自己成就的清净成行来教导众生力行十善业,脱离十恶业,以此教化众生去恶崇善至诚恳切利益众生的清净行为来增长、加强、巩固、廓大自己度化众生的大悲誓愿。
因为二地菩萨的清净戒行成就,而使此地菩萨的心性愈加趋向生死解脱的道上前进。诚如经中颂文所说:「质直柔软及堪能,调伏寂静与纯善,速出生死广大意,以此十心入二地。」
由于此地菩萨的愿力、念力、智力、福德力……逐步在清净戒行及十善业的调伏下,愈加地纯善与寂静,于是更加净化了禅定力道的修持,开发了广大的神通力量。以其深广的神通力用,接引无数的众生信佛闻法。如经中颂文所说:「所有种种神通力,此地菩萨皆能现,愿力所作复过此,无量自在度众生。」
三地菩萨进入深广禅定修持
欲步入正途的甚深禅定修持,必须以佛法的闻思修慧为基础,广集利益众生的福德资粮,才能直入正规的禅修证境而无障碍。三地菩萨名为发光地,这便说明了此地修行者在听闻正法、思惟法义、解悟真理、为法忘躯、依法修行、广修福德,普渡众生……等各方面的实践问题,已经做得非常彻底。才能在自度、度他的体验中,深刻的领悟到:欲根治无量众生的烦恼心病,唯有先拯救自己的烦恼心病,将身心超出世间爱欲生死的束缚范围,一心专注在佛道智能的追求中,才能以我们所修证如虚空般地的广大悲智,彻底的对治众生的无量烦恼病症。所以此地菩萨时时刻刻,以其无量利益众生的哀愍心,在寂静无人之处,收摄身心,思惟佛法,依教修行……,因而以无限的忍力、耐力、毅力……所汇集成专注的精神力量,超出欲界众生的散地界限,进入色界、乃至无色界的禅定境界,而逐渐在出世正定的成就中显发如太虚般的智能光芒。诚如经中所说:「菩萨住此发光地时,即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住初禅。灭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主喜乐,住第二禅。离喜、住舍,有念、正如,身受乐,诸圣所说,能舍有念受乐,住第三禅。断乐先除,苦喜忧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住第四禅。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种种想,入无边虚空;住虚空无边处,超一切虚空无边处,入无边识。住识无边处,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少所有。住无所有处,超一切无所有处,住非有想非无想处。但随顺法故,行而无所乐着。
「此菩萨,心随于慈,广大无量不二,无怨无怼,无障无恼,遍至一切处,尽法界虚空界,遍一切世界,住悲喜舍,亦复如是。
「此菩萨,得无量神通力,能动大地;以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或隐或显,石壁山障,所往无碍……,天耳清净,过于人耳,悉闻人天……。以他心智,如实而知他众生心……。念知无量宿命差别……。天眼清净,过于人眼,见诸众生,生时死时……,诸天之中,菩萨天眼,皆如实知。此菩萨,于诸禅三昧,三摩钵底,能入能出,然不随其力受身,但随能满菩提分处,以意愿力,而生其中。
此地菩萨,观一切法,不生不灭,因缘而有,见缚先灭,一切欲缚,色缚有缚,无明缚,皆转微薄……。」
由上经文得知,三地菩萨在广大悲智愿力前导下,已经能够证入甚深法性禅海中,而且不会对甚深的禅定法荣生起贪染之心。因为心力不执着三昧境界,念力便得到自在。就在念力自在的情况下,能够自由出入禅定证境,依自己的念力、意愿力而自由受生,不受神力果报的束缚。
四地菩萨智能炽盛
四地菩萨名为焰慧地,这便说明了此地修行者因不断勤勉的将悲智愿力导向甚深禅修之中,而使得原本明利的智能,更加地散发出如火焰般炽盛的慧炬光芒。四地菩萨是依何法精进修习而获得此炽盛、明利的智能呢?经上说:「菩萨已净第三地,次观众生世法界,空界识界及三界,心解悉了能趣入,始登焰地登势力,生如来家永不退。」又说:「自身见为首六十二,我及我所无量种,蕴界处等诸取着,此四地中一切离。」
四地菩萨做三十七助道品增上修行(三十七道品的释义,在十六愿中有说明),在不舍庄严净土的广大救渡众生的大悲愿力下,更加精进地在禅定中斩断了身见、我我所见,蕴、界、处等十八界的微细心念贪执,使得在定境中的智能愈发的明亮、锐利……
五地菩萨获证深广、平等、清净心
五地菩萨在福力、智力、定力、愿力相互交融递进下,使其戒德、心性、行持、菩提悲愿、度众力量,佛法知见、世间知见……融入甚深平等、清净的光明觉照中,亦即获得十种平等、清净心。由于此地菩萨的禅波罗蜜偏胜,致使在甚深广大禅修中所获得的方便智能,比四地更加的难得殊胜,所以此地菩萨名为难胜地。虽然深入的了悟一切菩萨行的次第修行法门及诸佛智能光明的修行原理,但是此地修行者尚未获得解脱智能,仍是以信解的甚深智力领悟法义。即经上所说:「善如世谛胜义谛,相谛差别成立谛,事谛主尽及道谛,乃至如来无碍谛,如是观谛虽微妙,未得无碍胜解脱,以此能生大功德,是故超出世智能。」
六地菩萨深悟一切法平等之理,空解脱门现前
六地菩萨名为现前地,现前的意思便是指空解脱门现在前、无相解脱门现在前、无愿解脱门现在前。当三解脱门现在前,也就是般若波罗蜜现前,无障碍的光明智能成就的意思。而要如何才能修得三解脱门——般若波罗蜜现前呢?依经上说:此地菩萨以前五地所修集的平等、清净的方便智力,深入思惟观察出「一切法因无相故平等,因无体故平等,因无生故平等,因无灭故平等,因本来清净故平等,因无戏论故平等,因无取舍故平等,因寂静故平等,因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焰如化故平等,因有无不二故平等。」当菩萨行者以修证的平等、清净方便智能,观照出一切法平等不二时,便证入第六现前地,获得明利随顺忍(柔顺法忍)——能够运用其修证的光明锐利的智能,观照、随顺诸法平等不二的实相而不违背,仍末获证无生法忍。亦即经中颂文所说:「菩萨圆满五地已,观法无相亦无性,无生无灭本清净,无有戏论无取舍,体相寂灭如幻等,有无不二离分别,随顺法性如是观,此智得成入六地。」也就是说六地菩萨已经「了悟因缘所生法,无作无受无真实,如幻如梦如光影」的真理。当此地菩萨深悟三界所有唯是缘起幻有,缘起幻有即是唯心所现,缘起幻有、十二因缘皆依一心而立的道理时,便当下契入了空性解脱门,能入灭尽定中。虽然体证空理,但是仍然不舍大悲愿心救拔众生。就在此地菩萨体证性空真谛的同时,三解脱门、无障碍的光明智能便如实现前了。亦即经中颂文所说:「如是普观缘起行,无作无受无真实;如幻如梦如光影……如是观察入于空,知缘性离得无相;了其虚妄无所愿,唯除慈愍为众生。空三昧门具百千,无相无愿亦复然;般若顺忍皆增上,定慧均等现在前。」
七地菩萨证入灭尽定中
七地菩萨在其所修集的广大甚深的空性证境中,又获得了十种不可思议的方便智能。以此十种殊胜的方便智能,能入无量众生界,入无量世界网、入无量诸佛清净国土……。并且在行住坐卧,乃至睡眠之中,都保持着光明觉照,没有丝毫烦恼妄念。因为此地菩萨精进修行到了极致,已经获得最极殊胜的方便智能的自在力用,因此在念念之中,经常能够具足十波罗蜜、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总持法(法总持、义总持、咒总持、忍总持)、三十七助道品、三解脱门,乃至一切菩提分法……。
经上又强调说:菩萨在诸地修行的过程中,「有杂染行、有清净行、是二中间,难可得过,唯除菩萨有大愿力、方便智能,乃能得过。」七地菩萨就是具足成就了大愿力、方便智能,所以能够以自在的方便智力,舍一切有功用行,从第七地证入第八地无功用行中。在七地以前,名为末超烦恼行;而契入七地之中,不名有烦恼晋,不名无烦恼者。为何如此说呢?因为一切烦恼不现行的缘故,不名为有烦恼者。又因为追求如来智能,尚未圆满的缘故,不名为无烦恼者。此地菩萨因为已经从甚深广大的空性证境中获得最极殊胜的自在方便智能力用,以此不可思议的自在方便智力,便能在念念之中入于灭尽定中,念念中又从灭定中而起。虽行于实际,心心寂灭,但因大愿力摄持的缘故,而不证灭。因为能念念出入灭尽定中,自然清除了宿世以来无量身口意所造作的染污业行,令身口意业融入无相、清净的修行中,止息任何染污烦恼生起,于是亲证了无生法忍光明。
经中又称扬此地菩萨说:「此地菩萨,于三千大千世界,能够运用其修证的方便智能,做为广大众生光明智能的指引之师。除了佛及八地以上的菩萨,其余菩萨的深心妙行,没有一个能够与他相比。」「此地菩萨所修证的广大禅定神通解脱,虽然念念皆得现前,亦证无生法忍,然而是靠自力、有功用行所成,非如八地已进入无功用行当中,较得成就。」
八地菩萨得证无生法忍,继续修学诸佛法身智能
经上说:「当七地菩萨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无所取着,犹如虚空入一切法,如虚空性,是名得无生法忍。菩萨成就此忍,实时得入第八不动地,为深行菩萨。」「菩萨住不动地时,身口意业,念务皆息,寂灭现前,解脱智能成就,弃舍一切有为有相的加功用行,完全进入无为无相的证量之中。无漏果报法彻底成就,(住于报行)。」这个时候,因此地菩萨本愿力的缘故,诸佛亲自现在他的面前,以佛的智光加被他,令其继续修学诸佛法身智能,续佛慧命,引导他前进说:「……你现在虽然得到了寂灭解脱,但是无尽的凡夫众生,依旧在生死苦海中打滚,你应当忆念你过去所发济度众生同入不可思议智能解脱之门的大悲誓愿,不应该就此入于究竟涅盘。而且此寂灭无分别之法,一切二乘圣者亦能得证。诸佛不以得证此法而称为如来,诸佛之所以称为佛者,乃是因佛有十力无畏、十八不共法、无量清净身相、无量智能、无量国土、无量方便、无量光明、无量清净声音……,你只不过得证此一法光明——所谓一切法,无生无分别。而佛所证得的甚深无碍智能、诸法光明的实相,乃是无量入、无量作、无量转……,你均尚未证入,你应当起智观察,十力无量国土、无量众生、无量法,有种种差别,不是你现在的证觉智能所能契入的……。」
当诸佛以法身化导此菩萨后,八地菩萨便先以一身起行,精进修学诸佛法身智能,于是获证了诸佛无量身、无量音声、无量智能;又以所修集的殊胜智能力用,往返无量世界受土、净化无量佛国、教化无量众生、供养无量诸佛、证入无量法门、具足无量神通……,又以所修证的大方便善巧智能,如实而知世间无量成坏相、地水火风无量差别相、世界微尘无量差别相、众生无量差别相、欲界色界无色界无量差别相……。又于一三千大千世界中,随众生身,信解种种差别相;并以不可思议的智光力用,普于一切佛国众会之中示现种种应机受生之相。
当菩萨成就了如上无量不可思议的智能、通力时,便能于一念中分身一佛刹中,其身不动,乃至于不可说佛刹众会中皆现其身而心不动。因而成就了十种自在:一、命自在,二、心自在,三、财自在,四、业自在,五、生自在,六、愿自在,七、解自在,八、如意自在,九、智自在,十、法自在。当获得此十种自在时,便能以众生身作自身、以国土身作自身、以业报身作自身、以自身作众生身……。当成就如是自在智身已,即能入佛境界,佛境现前,常为诸佛所护念……,示现无量差别身相,于一一身有大势力,报得神通三昧自在……,于无量国土,示修菩萨行;入无碍法界,无量大乘法会之中,放大光明,随有可化众生,应机教化。
因为此地菩萨获证不退转法身的缘故,所以称为不动地。以此不退转法身的甚深三昧力用,常常能够现见无量诸佛,随时承事供养。又以不退转法身所证的大智光明法力,普灭众生一切烦恼黑暗,开启众生无穷智能宝藏。又放法身三昧光明,遍照百万不可说微尘数世界,令有缘的众生见到菩萨的三昧光明,都能够启发宿慧善根,灭除烦恼火焰,得到清凉智能……
九地菩萨获得诸佛无尽善巧智能
经上说,当八地菩萨进一步「普入如来秘密处,总持三昧皆自在,获大神通入众刹,力智无量不共法,随诸佛转大fa轮,不舍大悲本愿,利益众生之时,便能契入九地之中。」九地菩萨因为得证如来秘密法藏,能以无量的善巧智能,如实了知善不法、无记法行、有漏无漏法行、世间出世间法行、思议不思议法行……,又能以无穷甚深的智能力用,如实了知众生心种种差别、众生心种种相、诸烦恼种种相、诸业种种相、众生根上中下相、众生理解力上中下相……,受生种种相、习气种种相、众生正定、邪定、不定相……。因能以无尽的善巧智能,随顺了知如是无量世界中众生的种种差别行相,依其根性需要而教化调伏之,所以称此地菩萨为善慧地。
菩萨在此地中,因为所修智能较前诸地更为殊胜,随时能以不可思议的善巧智能随众坐种种烦恼习气而为说法对治,成为广度无边众生的大法师,具足法师的圆满德行。又能受持、守护诸佛所说的一切法藏,以菩萨言辞,四无碍辩才而宣扬诸佛法藏。又获证无量陀罗尼门,以无尽善巧的音声辩才法门而为众生演说无量佛法。又以广大神通力,到无量佛所,在一一佛前,均以所修证的无尽陀罗尼门听闻正法,闻持不忘,再以无量差别义门,而为众生解说。
当此地菩萨初见佛时,在头面礼佛之际,便于佛的智光加被下获得了无量法门。如果此地菩萨想要用一种音声为大众说法,一切众生都能够解悟法义。如果想要用种种声音,为众生说法,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开悟。如果想要放大光明,演说法门,便随菩萨心念实时放大光明,于光明中演说种种佛法……。如果想要在不可说的无量世界中之地水火风聚集的所有微尘的一一微尘中演说佛法,即满菩萨所愿,随其心念示现其中而为众生说法……。又能于一念中随众生有所欲求深入一一不可说世界中依其根性、需求而为众生解惑、开示。虽然此地菩萨的福慧已近圆满境界,但是仍然昼夜不息的专精修行——「唯入佛境界,亲近如来,证入诸菩萨甚深解脱,常在三昧之中,恒见诸佛,未曾舍离……。并于一一劫中,见无量佛,皆能恭敬尊重,承事供养。又放诸佛面前,请问种种疑难,获得说法陀罗尼门,永不忘失诸佛所说每一句法要。
十地菩萨得证诸佛最后无上禅定,大放光明
十地菩萨证入诸佛甚深境界,具足诸佛十力不共法,忝为佛数之中,得证诸佛最后无上三昧,名为菩萨离垢三昧。此三昧现前时,有大宝莲华,忽然出生,乃是出世善根最后圆满所显现的。此大宝莲华,为无始以来无量清净众行所成就,恒放无量光明,普照法界,利益众生。当十地菩萨坐在宝莲华座上……,一切世界,随即震动……。菩萨便从两足下、两膝轮、脐轮中、左右协、两手中、两肩上、项背中、面门上、两眉间、头顶上……,放出无量智能光明,成为炽然光明网,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广度有缘众生。
十地菩萨以其所证的无上智能,能够如实了悟诸佛所入的微细智能、诸佛所入的秘密藏、诸佛所有入劫智能、诸佛所有入微尘智能……,乃至一切佛所有广大无际智能,此地菩萨皆能契入。又有无量不可思议解脱门、无量三昧门、无量陀罗尼门、无量神通门……,皆在此地成就。诸佛这种像太阳般普照万物利济无穷众生的秘密法藏,又如大雨普降甘霖,滋润无穷万物的光明大法,唯除第十地菩萨,其余一切九地菩萨及所有声闻、独觉众生都不能知、不能摄、不能持……。因十地菩萨能于一念之顷受持诸佛所有法明、法照、法雨;一念之顷,能够普遍十方无数世界,演说大法,随众生心之所乐,霖甘露法雨,灭除一切众生惑业尘焰,所以称此地菩萨为法云地。十地菩萨又能以明达的智能,自在的神通力,随其心念,令无量世界,互作互现,不可测知……又能依其心念,于一毛孔中,示现一切佛境界、诸佛国土不可思议庄严之事……。其智能光明不异如来,而其身语意业,亦不舍菩萨三昧……,十地菩萨福慧功德宣说不尽……。
(学佛网)
"六道轮回"是指哪六道?各有什么区别?
汉代的造船业已经非常发达。据古籍记载和对现代出土的汉代船模的研究,可知汉代已能根据不同的用途和需要造成各种类型的船,有客船、货船、战船等。客船中又有官船、民船;民船中又有舸、艑、艇、扁舟、轻舟、舲舟、舫舟等。战船有很多是从民用船只发展而来的。战船比民船的制造要求要高得多。战船的结构、性能的要求都很高,首先要坚固,能防御敌人的进攻,还要有攻击性,要配备能进攻的武器,还要求速度,更要灵活,进退自如。所以战船代表了当时的造船能力和技术水平。战船也有很多种类,如戈船、桥船、斗舰、艨艟〔méngchōng蒙冲〕、楼船等。
汉代我国造船技术已经成熟。最能说明汉代造船技术高超的是“楼船”。楼船是水军的代称,也是对战船的通称,如把水兵称为楼船卒、楼船士,水军将校称为楼船将军、楼船校尉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下令在长安城西南挖建了方圆40里的昆明池,在池中建造楼船。船上能起高楼,所以叫楼船。这是汉代重要的战船船型。楼船秦时已有,汉代时,其规模、形制均较秦时大得多,它的大量出现是汉代造船业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是时,越欲与汉用船战逐,乃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造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楼船体势高大,上面有三个楼层,第一层叫“庐”,“像庐舍也”;第二层,即“其上重宝曰飞庐,在上,故曰飞也”;第三层,“又在上曰爵(雀)室,于中候望之如鸟雀之警示也”(刘熙《释名》)。庐、飞庐、雀室,这三层每层都有防御敌人弓箭矢石进攻的女墙,女墙上开有射击的窗口,为了防御敌人的刀枪火攻,有时船上还蒙上皮革等物。楼船上设备齐全,已使用纤绳、楫、橹、帆等行驶工具。楼船的四周还插满战旗,威武雄壮。有时,昆明池中有近百艘高大的楼船。汉代,一次战役就能出动楼船200O多艘,水军20万人。作战时,舰队配备有各种作战船只。位于最前列的战船叫“先登”;还有狭而长的冲击敌船的战船“艨艟”;有又轻又快如奔马的赤色快船叫“赤马”;此外,有上下都用双层板的叫“槛”,四面设板防御矢石,其内如牢槛的重武装船。还有主力战舰露栈、冒突、戈船等等。楼船、戈船都是大战船,都在500斛以上,船上还有小屋,叫“斥候”,以观察敌人进退。300斛的叫“■”。200斛以下叫艇,其行径梃,一人所行也。还有“艆■”与“■”(■)等都是航海大船。此外还有更大的船,如豫章大舡〔xiāng乡,又读chuān船〕上面起宫殿,可载万人。“万人”也许太夸张了。即使载“千人”,载重量也已达90—100吨了。
汉代造船的数量很多。当时所造的船是以长度“丈”来计算的,有些大商人一家就有船1000丈。
从考古发掘中也可证明汉代造船业的发达和造船技术的先进。1973—1974年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上西汉墓中出土了木质船模,长71厘米,中部最宽处为10.5厘米,头部较窄,尾部稍宽,底部平坦呈梭形,两端呈流线型上翘。与船模同时出土的木简中也有记载舟船的资料。
1951—1952年,在长沙发掘的西汉203号墓中发现一只两头小、中间大,船形狭长的船模,有16支划桨,船模两侧边沿及首尾甲板上都有规则的钉眼。说明这种船已采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钉接技术了。
1955年,在广州郊外的东汉墓椁中出土了一只陶制船模,船分前中后三舱,舱上都有盖顶,船首两旁有桨架三根,船舱有横架梁橹八根,船的两侧设有撑篙用的边走道,有舵锚,是一只有部分甲板的中型内河客货船。
1975年在广州发掘出一处规模巨大的古代造船工场遗址,发现了三个大船台,可同时建造数艘重五六十吨的木船。据考证,这是秦汉时期的造船遗址。此外,在川、陕、闽、浙、赣也有秦汉造船工场。
西汉有很多水师基地。水师常备军皆驻扎在沿江傍海各要地,属于所在郡守统辖。西汉的水师主要基地有豫章(江西南昌)、浔阳(江西九江一带)、庐江(安徽安庆)、会稽(江苏苏州)、句章(浙江余姚钱塘江口杭州湾处)、博昌(山东博兴入莱州湾处)等处。庐江、会稽等郡同时也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
汉武帝凭借其强大的水师完成了对东瓯(今浙江省东南部)、闽越(福建部分地区)、南越(广东广西部分地区)等地方封建割据政权的统一,巩固了海疆,为东南与南方沿海航路的畅通打下了基础,从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还曾七次巡海,不但年矩很近,有时一年一次,而且直到他死去的前两年,在69岁高龄时还在巡海。
第一次巡海: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春正月,汉武帝首次东巡海上。至东莱(今山东掖县),齐人趁机上言海上故事者不下万人。他派出了与徐福东渡规模相等的数千人的大船队探寻通日本之路。甚至要亲自率船队出海赴蓬莱求仙人。经群臣苦谏才罢。随后他便沿渤海巡行到碣石,向东巡行到辽西,后于五月回都城长安。
第二次巡海: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春正月,仅距第一次巡海六个月,武帝再巡东莱留居数月,求神仙无所见。四月回长安。秋,派左将军荀彘〔Zhì治〕从辽西出兵,楼船将军杨仆率将水军5万从山东渡渤海水陆夹攻朝鲜。这次两路进军路线与武帝第一次巡行东莱和赴辽西路线相同。可知这次巡海仍为开通对日航线。次年,由于朝鲜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卫氏朝鲜亡。武帝在卫氏朝鲜统治区设真番(今朝鲜开城一带)、临屯(今朝鲜咸镜南道南部)、乐浪(今朝鲜平壤南)、玄菟〔tù兔〕(今辽宁清源附近)四郡,以开拓海外航路。此后,中日航线的中间障碍(朝鲜)被打通,汉人大量迁徙到朝鲜、日本,倭人也能经朝鲜来中国。
第三次巡海: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冬,武帝先南巡江西、湖南长江中下游造船基地,再从浔阳(今江西九江、湖北黄梅一带)率一只大船队“自浔阳浮江,射蛟江中,获之”。顺江而下,到安庆视察了安庆以下菜子湖口的枞阳(安徽枞阳)造船基地,又增添船舰及水兵然后“舳舻〔zhúlú逐卢〕①千里,薄(通泊)枞阳而出”,顺江而下,出长江口,入东海,沿海北上至琅邪。三月,返至泰山,四月回长安。对长江下游及沿海来说,庐江(安徽安庆及枞阳一带)水师基地比浔阳(江西)水师基地更为重要。
第四次巡海: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十月,武帝东巡至海上,查元封元年派遣出海寻仙船之下落,因未见返航,再派第二批船队出海东渡。
第五次巡海: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春正月,武帝又东巡海上求神仙并了解出海船队情况,仍未见返航。四月,封泰山,禅石阁(在泰山下,方士以为仙人之阁),还长安。
第六次巡海: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二月,武帝又东巡,求神仙,至琅邪,然后渡海到成山、芝罘,“渡大海而还”。
第七次巡海: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春正月,武帝最后一次巡海至东莱,欲亲自浮海求神山,群臣谏阻不听,适逢海上大风十余日,海水沸涌,楼船不能出港,只得返回。三月,武帝追悔以往的错误,采纳了田千秋的建议,取消了诸方士求神仙之事。之后,武帝每对群臣自叹:“从前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全是妖妄,还是节食服药,少得点病就行了。”
汉武帝极力开辟海上交通,致力于海上各国往来。在汉武帝的努力下,汉朝终于先后开辟三条重要的海上航线。
1.北起辽宁丹东,南至广西白仑河口南北沿海航线。
2.从山东沿岸经黄海通向朝鲜、日本。
3.海上丝绸之路:徐闻、合浦航线。
汉武帝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两次派张骞(?—公元前114年)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贸易通道——陆上“丝绸之路”。
我国自古以丝绸(Seres)闻名于世,古希腊人把丝叫作ser,就是从“丝”字读音而来的,“Seres”(制丝的人)以后被引申为产丝的地方——中国。古希腊人曾把中国称为赛里斯(seres)。丝绸之路开辟后,中国丝绸远销至大秦(即罗马帝国),但要经过亚洲西部古国安息(领有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商人转销。罗马人希望能找到海上通道至中国。汉武帝时,大秦国曾入贡。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大秦国贡花蹄。其色骏,高六尺,尾环绕其身,角端有肉,蹄如莲花,善走多力①。
汉代的帆船开辟了从南海通往印度洋的航线,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条远洋航线,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海外贸易。
我国古代文献中关于南海、印度洋上的航路第一个较完整的记录见于《汉书·地理志》:“自日南障塞(郡比景,今越南顺化灵江口)、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县)航行可五月,有都元国(苏门答腊);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今缅甸勃固附近);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今缅甸伊洛瓦底江沿岸);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中游卑谬附近);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今印度马德拉斯附近);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壁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今马来半岛克拉地峡的帕克强河口);船行可二月,到日南(今越南中部)、象林(今越南广南潍川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这是我国海船经南海,通过马六甲海峡在印度洋航行的真实写照。即自广东徐闻、广西合浦往南海通向印度和斯里兰卡,以斯里兰卡为中转点。中国从此处可购得珍珠、璧琉璃、奇石异物等。中国的丝绸(杂缯)等由此可转运到罗马,从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据古罗马学识渊博的科学家普林尼(公元23—79年)所著《自然史》说,罗马恺撒时代今斯里兰卡岛的拉切斯等四人从海道出使罗马,据拉切斯对罗马人说,他父亲曾亲自到过中国。还说中国和罗马都与斯里兰卡有直接往来。普林尼还介绍说罗马贵族“投江海不测之深,以捞珍珠”。罗马贵族把珠宝除留给自己享用外,还以它们“远赴赛里斯(中国)以换取衣料(丝绸)”。“据最低计算,吾国(指罗马)之金钱每年流入印度、赛里斯及阿拉伯半岛者不下一万万赛司透司(Sesterces)。”①只有多次海船往返,才能把大量丝绸运至罗马以换取“奇石异物”,才能达到一亿赛司透司的贸易额。
至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丹敦遣使自日南徽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后汉书·西域传》)这是中国同欧洲国家直接友好往来的最早记录。这种友好往来,突破了斯里兰卡的中转,是接通了海上远洋东西航线直接进行的。
汉代造船航海业的发展也说明了航海知识的丰富。在指南针尚未能应用于航海的汉代,舟师只能凭经验观察星象特别是北斗星与北极星来定出航向方位。“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寤矣。”(《淮南子·齐俗》)在气象变化上,汉代已知观测风向,作出判断,已知利用季风航海。风的顺逆至关重要。顺水行船,再加顺风,航行快速安全,如是逆水行船,再加逆风,航行缓慢又容易发生危险。舟师都非常重视这种随季节而变向、定期而至的季风。
-
六道分别为:天人道(化生)、人道、畜牲道、阿修罗道(魔)、饿鬼道、地狱道(化生)。
1、天人道:
天人道为佛教六道中三善道之首,亦名为天神道,然也未能脱离三界之外。色界和无色界的天人虽然能免于与阿修罗道征战之苦,然而,其由于同样避免不了死亡与轮回及其了知下世堕落于何道中受苦而落于恶苦之业报。
道教轮回观点则把天人和阿修罗划归为神道,神上天为天神(神道),仙佛可以跳出三界,不受轮回。
2、人道:
众生因不善业而投生于三恶道,而因善业而感召生于三善道之果报。在三善道中,生于天乘道(即印度诸天)福报最大,修罗道次之,人间则再次之,但人间却是最适宜修持佛法的地方。
3、畜牲道:
相对而言,投生畜牲道的众生是三恶道中受苦最少的。
畜牲道的众生,居住在陆地上的少,居于海里的为多。从最小的昆虫到鲸鱼及大象等,都属于畜牲道的众生。此外,还有例如龙族及大鹏金翅鸟等我们并不常见到的动物,也都属于畜牲类别。有些畜牲寿命只有一天,也有些可以寿命长达多劫。
地狱道及饿鬼道的生命,因为大苦而无暇修持佛法。畜牲道的众生,则愚昧无智,故此不太可能明白佛法,所以亦无从修善。这其中只有极少数的畜类是例外。故此,一旦跌入畜牲道,便要痛苦地捱至业力消尽而另一过往小善因成熟,方有望再度为人。
4、阿修罗道:
阿修罗是梵文音译,汉译佛经中还译为阿须罗、阿索罗、阿苏罗、阿素落、阿须伦、阿须轮等。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不酒神。它们是佛国六道众之一,天龙八部众神之一。说它是天神,却没有天神的善行,和鬼蜮有相似之处。
说它是鬼蜮,可它具有神的威力神通。说它是人,虽有人的七情六欲,但又具有天神、鬼蜮的威力恶性。因此,它是一种非神、非鬼、非人,介于神、鬼、人之间的怪物 。
阿修罗原是印度远古诸神之一,被视为恶神,属于凶猛好斗的鬼神,男的极丑女的极美,帝释天有美食而无美女,阿修罗有美女而无美食,双方相互嫉妒,因而经常与帝释天争斗不休。
如同阿修罗的梵文翻译意指「非天」,所以阿修罗道又称非天界,能生活得有如天人般享福,但却没有天人的德性。
5、饿鬼道:
又作饿鬼趣。按鬼类中有夜叉、罗刹等具大威力者,故新译单称鬼,而不加‘饿’字。然旧译之经论则多称饿鬼,盖鬼类中以饿鬼最多之故。据大乘义章卷八末载,所谓饿鬼者,常饥虚,故谓之饿;恐怯多畏,故谓之鬼。
此鬼类羸弱丑恶,见者皆生畏惧,穷年卒岁不遇饮食,或居海底,或近山林,乐少苦多而寿长劫远。以昔时贪嫉,欺诳于人,由此因缘,故堕饿鬼道。佛教中著名的布施方法“施食”,对象即是饿鬼道众生。盂兰盆会也和饿鬼道众生有关。
6、地狱道:
地狱道是六道轮回中其中一道。在六道之中,以地狱道之痛苦为最甚。
“地狱道”只是一个统称,其实它可被细分为八大热地狱、八大寒地狱、近边地狱及孤独地狱四大部分。除孤独地狱外,其他地狱均为众生之集体共同业力所创造的。造作最重恶业者,会投生于地狱道中,经历几十万亿年才有可能离开此道之苦。佛教中的地狱道是真的吗?
地狱道的众生,并不由母胎所出,亦非因卵而出,而是化生出的。在八大热地狱中投生的众生,受着各式各样的大苦。在有些热狱中,众生会互相砍杀,但却不死去,只能经年累月地忍受不断被杀害之痛苦,完全无法出离。
在其他狱中,众生会被烧至七孔冒烟,或被肢解,又或被放入熔铜中煮至皮开肉烂。这些都是过往之恶业力成熟时,所幻化出来的惨况,苦不堪言。在八大寒地狱中,有情众生受着不同程度之寒苦所逼,甚至会被冻封僵立几百亿年之久,却因业力未尽而不会死去。
其他地狱的各苦,衲就不在此详述了。总之,地狱道是六道中痛苦最大的一道。
扩展资料:
六道轮回原为印度婆罗门教的世界观,后佛教引用,佛教把婆罗门教称为外道。
所谓生死轮回是说“舍此蕴已复趣他蕴”。世间众生因造作善不善诸业而有业报,此业报有六个去处,被称为六道。六道是佛根据业报身所受福报大小划分的。分别为:天人道(化生)、人道、畜牲道、阿修罗道(魔)、饿鬼道、地狱道(化生)。
参考资料:
六道轮回 ?百度百科
关于“中国四大菩萨是哪四大菩萨”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以云]投稿,不代表百捷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aijiejiaju.com/baijie/40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百捷号的签约作者“以云”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中国四大菩萨是哪四大菩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四大菩萨是哪四大菩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佛...
文章不错《中国四大菩萨是哪四大菩萨》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