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树欲静而风不止什么意思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意思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树欲静而风不止什么意思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意思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树欲静而风不止”意思就是:树想要安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着,迫使着树晃动。这个词经常用来比喻事情往往不能遂人的心愿,还可以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这句话是出自汉朝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其实这只是上半句,还有下半句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年轻的时候想要赡养老人,但是因为没有钱,所以要在外拼命的打拼,终于等到自己有钱了,想要回家赡养自己的父母,但这个时候他们已经老了,身体也变得非常不好,还没等到儿女们真正的尽孝他们就死了,非常可惜。
3、其实这句话就是皋鱼在父母死后有感而发的,当初他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很少留在家里供养父母,等到他想到要开始孝敬自己的父母的时候,他们已经去世了,非常绝望。皋鱼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来比喻他痛失双亲的无奈。风不止既是树的无奈也是孩子的无奈。
4、所以,每当说到这句话的时候人们应该都是非常伤心的,因为它包含的意思太深刻了,能够触碰到人的心灵,当人们听了以后会想起自己的父母。
树欲静而风不止出自哪里?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最早出自《孔子家语》。这本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出行,听到有人哭得十分悲伤,走近一看是皋(gāo)鱼。孔子问他为何而哭,皋鱼回答了自己的三个过失,其中就包括我们今天要说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皋鱼说他年少时为了求学,周游列国,以致耽误了赡养双亲的时间。而现在即使想好好孝敬他们,可他们却早已不在了!
皋鱼的回答饱含世事无常,时光残酷之感,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而相类似的,孔门弟子子路身上发生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故事,相信也会令大家感慨万分:
昔者由(子路,字仲由)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lí huò)之实(指粗陋的饭菜),而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没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食藜藿为亲负米之时,不可复得也。
孔子的弟子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但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米,子路觉得自己吃得差点在所不惜,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所以,他毅然跑到百里之外买米,然后背回家给父母吃,一年四季,严寒酷暑,自始至终,从无怨言。
后来父母去世了,子路得到了楚王的重用。“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但他并不觉得快乐。因为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他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但现在,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也永远不可能了。
皋鱼,子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事迹,相信于每个为人子女者都“心有戚戚焉”。它们如同当头棒喝告诫今人:百善孝为先,行孝须及时!要趁现有时光好好孝敬父母,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后悔莫及。
其实,除皋鱼、子路外,古代还有很多大儒、诗人、文学家在其作品中也不无流露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对命运的无奈之感。以下谨摘录一二: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就写过《思亲诗》:
奈何愁兮愁无聊。恒恻恻兮心若抽。
愁奈何兮悲思多。情郁结兮不可化。
奄失恃兮孤茕茕。内自悼兮啼失声。
思报德兮邈已绝。感鞠育兮情剥裂。
恻恻:悲痛。奄:忽然。失恃:指失去了母亲(《诗经·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邈:远。鞠育:指养育。(《诗·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毛传:“鞠,养也。”)
母亲已经不在了,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写诗怀念她。这句“思报德兮邈已绝。感鞠育兮情剥裂”表达的正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深遗憾。
宋朝大诗人梅尧臣的《宁陵阻风雨寄都下亲旧》写慈母生病即将去世前的情景,让人感动落泪:
予生五十二,再解官居忧。
昨者母疾亟,骨肉相聚愁。
橐中无一钱,缓急何可求?
母当临终时,嘱我贫莫羞。
随宜具棺殓,厚贷压人头。
死事定无益,生偿且无由。
泣涕听母言,心肠如剜钩,
小子虽不令,长养恩曷酬?
解官:辞去官职。亟(jí):急。橐(tuó):口袋。缓急:救急。随宜:草草。剜(wān)钩:用钩子挖。不令:不肖。长养恩曷酬:怎么报答养育之恩?
慈母看到失志的儿子垂头丧气,临终前,还不忘谆谆教诲:“即使穷一点也没关系,不要感到羞愧。”儿子早已泪流满面。母亲就要离开人世了,以后即使飞黄腾达,没有了一直鼓励支持自己的母亲的陪伴,又有什么意义呢?自己从未让母亲过上一天幸福的生活,“长养恩曷酬?”该怎么报答这份浓浓的养育之恩呢?
还有宋时李吕这首《胡程寺》,写自己听到母亲去世噩耗时的情感:
上天一何惨,盛夏忽霜飞。
竟夺慈母去,焉用此身为?
空余白云念,无复彩戏时。
一恨一洒血,何以报春晖?
盛夏忽霜飞:指重大变故。白云念:喻思亲。《旧唐书·狄仁杰传》:“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彩戏:春秋楚国隐士老莱子年七十,常穿五彩衣,作婴儿状,以娱其亲。后因以“彩戏”指孝敬父母。春晖:比喻母爱。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亲突然去世了,该怎样报答这春风化雨之爱呢?“空余白云念,无复彩戏时。”作者徒留下满心的悲哀。
最后,还有一首非常感人的思念母亲与乳母的诗:
《梦保母如儿时》
宋·姚勉
忆昔儿时衣百花,阿母扶我上戏车。
两岁读书未离乳,书罢寻乳犹归家。
年方十三失阿保,弱冠慈母仙去早。
只今堂上独灵椿,念及庭萱怨露草。
夜来忽梦如儿年,阿保携抱慈母怜。
人生安得常童颠?只作婴儿啼母前。
衣百花:穿着百花衣。此衣寓意富贵荣华,一生无忧。戏车:供表演的车。乳、阿保:均指乳母。犹:好像。弱冠慈母仙去早:指二十岁时,母亲就早逝。阿母、慈母:皆言母亲。灵椿:指父亲。(《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五代·冯道 《赠窦十》:“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庭萱:代指母亲,这里同指母亲和乳母(《诗经·伯兮》:“焉得谖(xuān,“忘记”)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古时游子远行,先于北堂种萱草,希望母亲减轻对孩子的思念,忘记忧愁)。露草:草上的露水,稀少易干。比喻难以持久(杜甫:富贵何如草头露?)。童颠:儿时没长头发,秃顶
作者梦见儿时与母亲、乳母在一起生活时的愉快场景,发出了“人生安得常童颠?只作婴儿啼母前”的感叹。可惜的是:现如今两位母亲都已早逝,那样愉快的生活到哪里去找回呢?只能永永远远地把它保存在记忆中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给父母的爱等不起,希望天下每个子女都能及时、好好孝敬父母,永远不要发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叹。
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意思是: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随个人意愿而停止的。
二、拼音
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zhǐ,zǐ yù yǎng ér qīn bú dài
三、出处
出自东周时期孔子的《孔子家语卷二 ·致思第八》: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翻译: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扩展资料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的典故:
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那人回答他叫丘吾子,说他有三个过失,分别是:年轻时喜欢学习,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父母却已经死了是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是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悲叹: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
关于“树欲静而风不止什么意思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意思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羊士鹏]投稿,不代表百捷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aijiejiaju.com/baijie/40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百捷号的签约作者“羊士鹏”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树欲静而风不止什么意思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意思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树欲静而风不止什么意思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意思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
文章不错《树欲静而风不止什么意思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意思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